机械-处于世界并购浪潮中的中国造纸业(1)

1 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并购浪潮 在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1998年,世界造纸业刮起了1场强劲的联合吞并浪潮,几近每周都有此类新闻报道。其中引入注视的是瑞典斯道拉公司和芬兰恩索公司联合组成跨国公司------斯道拉1思索,吞并后的联合公司纸及纸板的总产量已超过了当时位居世界第1的美国国际造纸公司。这类情况的出现其实不是偶然,它反应了造纸业发展的世界总趋势。究其成因,可归结为以下3方面: 1.1 造纸业的经济效益长时间低迷 从1987年到1995年,造纸业的盈利尚不足以弥补其投入资本的利息,造纸业的总股票价值损失了约270亿美元。这样窘困的发展前景使许多投资者望而生畏。1995年以后户口迁到娘家有拆迁款吗,造纸业的低迷程度越发严重。1995年到1999年这几年间,造纸业的股票市值更是缩水了40%乃至更多。即使全球集中度最高的10家造纸企业的利润率也仅仅徘徊在4%左右。“穷则变,变则通”,在窘境中,1些主要的造纸企业纷纭向外寻觅前程,他们通过彼其间的联合吞并扩大对市场价格的控制力,寻求范围经济所带来的效益。 1.2 市场需求的变化与纸浆价格的周期性剧烈变动 造纸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在当时并没有由于新兴产业的兴起而出现需求上的萎缩承租人如何获得拆迁补偿。恰正是生产能力的过剩与产量超过实际需求使得商品纸浆和纸板的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且波动周期愈来愈急促。对范围较小,融资较凰难的企业来悦,这类周期牲变动是吃不消的。他们只能通过寻求联合,被吞并和被迫出售来抗拒环境的复杂莫测,以度过难关。 1.3造纸业的集中度较低 由于造纸业过于分散,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市场无序,竞争剧烈,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与利润率低下的局面。因此通过集中来解决生产能力和产品过剩,改进市场秩序提高利润是势在必行和大势所趋的。 2 中国将成为21世纪世界造纸业并购浪潮的焦点 21世纪世界经济风起云涌,造纸业的并购浪潮并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自2001年以来,造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更是日益频繁。而中国市场巨大,前景广阔,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引入外资条例的实行,中国造纸业将面临的是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冲击与竞争,被吞并、被收购的阴影时刻笼罩着国内的每家造纸企业。 2.1 国际跨国公司加快寻觅纸品生产基地和市场的步伐 经济全球化使需求和供应的竞争不再受地域限制父母的老房子拆迁有补偿吗。通过消灭生产的堆叠和累赘,大幅度降落本钱,有益于国际自由贸易发展和各国经济更加幂密联系。发展中国家原材料丰富,劳动力本钱相对较低,所以跨国公司纷纭选择发展中国家,建设大型的现代化工厂增力口生产能力,降落本钱,提高竞争优势。 另外,当前环保问题日益严峻,各国纷纭实行新法规以逼迫减少环境污染,对造纸业的要求一定是投资新的技术和设备,这样又势必会带来经营本钱的提高。况且,发达国家的环保立法日趋严格,从而使该国的造纸业处于不利地位。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虽然保护自然资源的法规也在逐步完善,但与经济增长相比,恍如人们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意想到环保的重要性。这也给许多跨国公司空子可钻,他们纷纭瞄准发展中国家来做为生产基地。在众多的选择中、中国不管就发展的前景和自然资源来讲,都是最好的。 2.2 中国特殊的经济土壤使其成为跨国造纸团体的首选 造纸业是目前我国轻工业中为数不多的供不应求行业,我国现有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纸业供给结构已不能满足需求。据统计,全国每年要花费近50亿美元进口纸品。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纸和纸板的总需求量将以平均每年60%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我国纸及纸板的消费总量将到达5000万吨,而自产量只能到达3920万吨。到2015年,纸和纸板的总需求量将达6500万吨,纸张的人均消费量将由2001年的29千克增加到56千克,超过目前51.8千克的世界人均消费量。同时,造纸业的发展还将带动林业、机械和能源等相干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造纸工业及相干产业在今后10多年间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多的投资机会。 中国便利的投资条件、低廉的投资本钱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几近所有跨国造纸团体的眼光。2002年4月1日起实行的《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化学术浆、原料林基地建设和部分高级纸及纸板生产列入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录后,直接引发了外商大范围投资造纸业的热潮。包括亚洲最大的造纸企业亚洲浆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亚洲纸业、泰国顺和成团体等均已在我国大范围兴建人工林为未来造纸做准备。 美国国际纸业公司主席兼首席实行官庄德论最近在上海表示,中国正延续发展成为世界第2大纸品与包装的消费市场。有关专家预测,外商在我国纸业的投资势头将会继续上升。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单机产能的大幅提高,扩大范围及发挥范围效应是造纸业的寻求。同时,国际上浆纸企业也正在通过扩建、联合、吞并、收购和控股等方式扩大企业范围,并且这股并购浪潮正在急速的席卷以中国为中心的广大发展中国家。